在馬路上開車或騎車時,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境:對向來車突然伸手揮一下,你搞不清楚他是要讓你、叫你走,還是在催促?又或者你方向燈壞了,只能用手揮一下來表達要轉彎——但你確定後方的車知道你想幹嘛嗎?
這些都是「駕駛手勢」在發揮作用的時候。雖然不像交通號誌那樣有紅綠燈明確規定,也不像方向燈那樣固定,但行車手勢其實是一種默契、也是用路人之間重要的非語言溝通工具。不論是要右轉、減速、請對方先行,甚至倒車協調,正確的駕駛手勢可以幫助彼此快速理解、提升行車安全。
雖然《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91條主要是在規範交通指揮人員的手勢標準,但其實駕駛人也應該懂得「看得懂手勢」、「能主動示意」,因為你不只是接收交通訊號的對象,也是一個傳遞訊息的行動者。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91條是用來規範警察或其他交通指揮人員在指揮交通時所使用的標準手勢。內容詳細說明了以下幾種指揮手勢:
雖然這些手勢是「執法人員」在使用,但作為駕駛人,你的責任是看得懂並遵守這些指令。也就是說,這些手勢構成了馬路上的「無聲號誌」,一旦紅綠燈故障、車流混亂,這些手勢就會成為唯一有效的交通語言。
更進一步來說,駕駛人不只是接收交通指令的人,在很多狀況下也會主動使用自己的「手勢」來與其他駕駛人溝通。這些非正式、但實用的「駕駛手勢」,就是本文接下來要帶你一一認識與解析的內容。
雖然現代車輛大多裝有方向燈、警示燈,但在某些情況下(例如方向燈故障、行車環境狹窄、雙方無法靠語言溝通時),駕駛人會使用「手勢」來進行輔助溝通。這些手勢不是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動作,但在實務中非常常見,甚至有助於避免誤會與事故。以下是五種常見駕駛手勢,建議每位駕駛都應該熟悉與正確使用。
在道路上行駛時,駕駛手勢扮演著一種「無聲語言」的角色。它不像方向燈那樣有制式裝置,也不像警察的指揮手勢那樣具法律效力,但卻是用路人之間最即時、最直覺的溝通方式之一。
當你揮手請對方先行,或用手勢表示「我會左轉、請注意」時,其實就是在進行一場無聲但清楚的對話。這些手勢在很多時候能彌補燈號不足、環境視線不佳,甚至情緒緩衝的缺口。
這些看似微小的動作,卻能顯著提升行車安全與效率。而且,比起喇叭、閃燈這些「聲光語言」,手勢往往更具體也更不具攻擊性。
舉個例子,如果你只是按喇叭示意後車別靠太近,對方可能會感到挑釁;但若你伸手比個「減速」的手勢,反而會讓對方更容易理解你的用意。這就是「駕駛手勢」之所以值得推廣的重要原因。
雖然駕駛手勢能提升行車溝通效率,但若使用不當或解讀錯誤,反而可能成為交通危機的導火線。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誤會與潛在風險,提醒每位駕駛務必留意:
有些駕駛在狹路會車或轉彎前,僅用手隨意一揮,沒明確指出方向或意圖,讓對方無法理解是「要先走」、「要停車」還是「請讓我」。這種模糊手勢容易造成彼此誤判,甚至導致碰撞。
天色昏暗、路燈不足時,駕駛的手勢若未搭配警示燈或反光衣輔助,其他車輛幾乎無法察覺。尤其在沒有煞車燈、方向燈損壞的情況下,更需格外注意。
如豎中指、甩手、搖頭、摳掌等挑釁性手勢,不僅無助於解決路上糾紛,還可能觸犯《刑法》公然侮辱罪,或構成危險駕駛爭議,導致事件升級。
例如比了左轉手勢卻右轉、揮手讓對方過卻突然自己搶行,這種錯誤最容易造成他車閃避不及、誤入死角等事故。
實用建議:讓你的行車手勢更清楚有效
學會正確的駕駛手勢是一回事,用得清楚、用得安全、用得讓人看懂,才是真正的功夫。以下幾個簡單又實用的技巧,能幫助你在日常行車中更自信地運用手勢,減少誤解、提高默契與安全性:
比起小幅度的手指擺動,整個手臂伸出、方向明確的動作更容易被看見。尤其在車窗邊或騎車時,請務必整隻手臂伸出車外或身體外側,讓其他用路人一眼就能辨認。
不要等到已經快轉彎、快停車才突然伸手。提前示意能讓後方或對向車輛有時間反應與避讓,這不只是禮貌,更是責任。
手勢在夜間效果會大打折扣。此時可配合下列方式強化可見性:
行車手勢不只是比給空氣看。建立視線接觸,確認對方有「看到你」並回應(點頭、減速、打燈等),才算成功溝通。
如果你對某些手勢不確定別人會不會誤解,不比反而比錯好。此時可用車輛燈號、減速讓行等方式代替模糊的手勢。
|
|
|
|
|
|
|
|
|
|
|
|
駕駛手勢看似小動作,卻能在瞬間化解爭道、錯判與事故的可能。熟練這些技巧,讓你不只是「會開車」,而是成為更有溝通能力與責任感的駕駛。
在現代交通日益複雜的環境中,駕駛人不只要懂得看號誌、聽喇叭,更要會用「手勢」來表達意圖、傳遞訊息。這些看似簡單的舉動,其實是一種駕駛間的默契語言,既能預防誤會,也能展現你的交通素養與禮貌。
本文以《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91條為起點,雖然這條文規範的是交通指揮人員的標準手勢,但我們進一步延伸到駕駛人的角色──不只是接收手勢的被動一方,更是道路互動中「主動傳遞訊息」的參與者。
無論是右轉、左轉、減速、倒車、讓車,每一個手勢都是你對他人安全的尊重,也是自己安全的保護。在燈號無法表達、語言難以傳達的時刻,一個清楚的駕駛手勢,往往勝過千言萬語。
下一次當你伸出手揮一下、做個讓行的動作時,也許你已經默默避免了一場擦撞、縮短了一段塞車時間,甚至多了一份人與人之間的善意流動。
記住:懂得比手勢,不只讓你開得更順利,也讓這個城市的交通更有溫度。
Q1:什麼是行車手勢?
解答:行車手勢是駕駛人用手部動作向其他用路人傳達行駛意圖的一種非語言溝通方式,常見於轉彎、減速、讓路、倒車等情境。
Q2:哪些情況需要用手勢代替方向燈?
解答:當方向燈損壞、自行車或老舊機車未裝方向燈時,應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00條,以手勢示意左轉、右轉或減速。
Q3:右轉時應該用什麼手勢?
解答:右轉時,駕駛可將左手肘彎曲向上、掌心朝前,或右手直接平伸向右,示意即將右轉。
Q4:左轉時的手勢怎麼做?
解答:左轉手勢為左手平舉向左,掌心朝下或外側,建議在轉彎前2~3秒做出動作。
Q5:減速或準備停車應該比什麼手勢?
解答:可將左手自然下垂於車側,掌心朝後,有時輕擺幾下,提醒後車準備減速。
Q6:可以用手勢請對方超車嗎?
解答:可以,常見方式是左手從車窗伸出向外輕揮,表示「可以安全超車」。但須確保路況安全、對向無來車。
Q7:倒車時可以用手勢指揮嗎?
解答:可以,無論是自己下車查看或請他人協助,引導倒車時用手勢比方向、停與走非常重要,也能防止擦撞。
Q8:夜間行車用手勢有效嗎?
解答:夜間手勢可視性較差,建議搭配雙黃警示燈、手電筒或反光裝備使用,確保其他用路人能清楚辨識。
Q9:不當手勢會有法律責任嗎?
解答:若手勢具有冒犯性(如豎中指)或導致誤判造成事故,可能涉及公然侮辱、危險駕駛或肇事責任,應避免使用爭議性動作。
Q10:行車手勢有法律依據嗎?
解答:雖然駕駛手勢大多屬習慣性用法,但《道安規則》第91條明訂駕駛應配合交通指揮手勢,第100條亦規定方向燈損壞時須以手勢示意,是具法律效力的補充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