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汽燃費」,全名其實是「汽車燃料使用費」,雖然名稱聽起來像是跟燃油有關,但事實上它跟你加多少油沒什麼直接關係,而是專款專用於 道路養護、修建與安全管理。隨著電動車逐漸普及,這項費用的名稱與實際用途之間的落差越來越明顯,甚至造成了徵收上的公平性問題。
因此,交通部已經在立法院提出修法方向,打算將「汽車燃料使用費」改名為 「公路使用養護管理費」,並重新規劃徵收範圍,預計未來電動車也要繳。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汽燃費改名的背景、原因、影響,以及政策實施的時間表,讓你一次搞懂這項與所有車主息息相關的變化。
在台灣,汽燃費的正式名稱是「汽車燃料使用費」,它的法律依據來自《公路法》,屬於一種專款專用的公路使用費用。雖然名稱中有「燃料」兩字,但並不是依據車輛實際燃油消耗來收取,而是依照車種、排氣量或重量計算,每年由監理單位徵收,費用主要用在以下幾個方向:
徵收對象:
與其他常見的車輛稅費相比,燃料稅是由地方政府徵收並歸入地方財政,牌照稅則與車輛所有權和使用權有關,而汽燃費則是全國性、專門用於道路的維護與安全管理。
「汽車燃料使用費」這個名稱,在二、三十年前可能還很合理,因為當時路上幾乎都是燃油車,大家也理所當然地認為繳汽燃費就是跟「燃油」有關。但隨著電動車、油電混合車、氫燃料車等新能源車型快速成長,現行名稱已經不符合時代背景,更帶來幾個實際問題:
汽燃費並不是用來購買燃料,而是專款專用於道路養護、修建與交通安全管理。名稱中的「燃料」兩字,讓許多車主誤以為繳費與油耗有直接關聯,但事實上與加多少油並無關係。
目前制度下,電動車因為不使用燃油而免繳汽燃費,但仍同樣使用道路資源,導致道路養護財源來源不均。交通部估算,如果不改變制度,到 2030 年將會造成約新台幣 36 億元的養護經費缺口。
改名為「公路使用養護管理費」或「公路養護修建及安全管理費」,不僅能讓名稱更精確,也為將來將新能源車納入徵收範圍鋪路。這樣能確保所有使用道路的車輛都能公平分擔養護成本,維持道路品質與安全。
交通部在 2025 年向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報告時,針對「汽車燃料使用費」提出兩個正式的新名稱版本:
雖然名稱不同,但核心精神一致,都是要更精確地反映這筆費用的實際用途,並去除「燃料」這個已經不符合新能源車趨勢的字眼。
改名後的名稱更容易讓民眾理解:這不是一筆和「燃油」掛鉤的費用,而是一筆維護道路品質與行車安全的使用者付費制度。
對於未來徵收對象擴大到電動車、氫能車等非燃料車輛,也能在名稱上避免誤解與爭議。
汽燃費改名為「公路使用養護管理費」後,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徵收對象與方式的調整。
目前燃油車依車種與排氣量計費,而電動車因為不使用燃油而免繳。未來改名後,制度將朝「不論動力來源、只要使用道路就要繳費」的方向發展。
|
|
|
|
|
|
|
|
|
|
|
|
|
|
|
|
|
|
|
|
交通部已委託運研所在 2026 年底前提出完整的徵收制度評估報告,並考慮國際經驗、技術可行性與民眾接受度,再決定採取哪種或混合模式。
汽燃費改名為「公路使用養護管理費」後,雖然短期內對燃油車主的影響不大,但長期來看,隨著徵收範圍與計費方式的調整,所有車主都需要重新認識這筆費用。
整體來說,改名不只是名稱的變動,更牽涉到計費方式、徵收對象與費率結構 的全面檢討。車主在短期內可能感受不明顯,但長期應留意政策進度,避免到時候因制度變化而措手不及。
汽燃費改名並非單純更換名稱,而是與整體徵收制度的調整綁在一起,因此需要經過修法、研究與配套建置等多個階段。根據交通部與立法院交通委員會的討論,目前時程大致如下:
雖然「汽燃費改名」的核心目的是讓制度更貼近實際用途、並擴大徵收對象以維持財源公平,但在社會上仍引發不同聲音與討論。
「汽燃費」改名為「公路使用養護管理費」,看似只是名稱的變動,其實背後牽涉到道路使用公平性、財源永續以及政策轉型的重大意義。過去的汽車燃料使用費制度,是以燃油車為主要徵收對象,但隨著電動車與其他新能源車種快速普及,「燃料」這個概念與實際用途脫節,造成了制度上的公平性爭議與財源缺口。
改名後,名稱更能直接反映這筆費用的用途──養護公路、修建設施、提升安全管理;同時也為未來擴大徵收對象鋪路,確保不論是燃油車、電動車還是其他動力車輛,只要使用道路,都能共同分擔維護成本。
對車主而言,短期內燃油車繳費方式大致不變,但電動車主需特別留意 2030 年起的政策實施,因為屆時可能需要首次繳納這筆費用。此外,政府在推動制度改革的同時,也必須加強溝通與宣導,避免民眾將改名誤解為額外加稅,並確保徵收方式兼顧公平性、隱私與行政效率。
面對即將到來的轉變,每位車主都應關注修法進度與最終徵收方式,提前做好準備,才能在政策落地時不至於措手不及。
Q1:汽燃費是什麼?
解答:汽燃費,全名「汽車燃料使用費」,是政府向車輛所有人收取的道路使用費用,專款用於公路養護、修建與交通安全管理,與實際加油量無直接關係。
Q2:汽燃費為什麼要改名?
解答:隨著電動車等新能源車普及,「燃料」字眼已不符合實際用途,而且電動車免繳導致財源與公平性問題,因此改名為「公路使用養護管理費」,讓名稱更貼近用途。
Q3:汽燃費改名後會增加新費用嗎?
解答:改名本身不會增加新費用,但未來制度可能會調整,例如將電動車納入徵收範圍或改變計費方式。
Q4:新名稱「公路使用養護管理費」是什麼意思?
解答:代表這筆費用用於道路的使用維護與安全管理,不論車輛是燃油、電動或其他動力,都需共同分擔養護成本。
Q5:改名後電動車需要繳費嗎?
解答:目前電動車免繳汽燃費,但根據交通部規劃,2030 年起電動車可能需繳「公路使用養護管理費」。
Q6:汽燃費改名後徵收方式會改變嗎?
解答:可能改變。交通部正在研究年費制、隨里程收費、隨油或隨充收費等方案,最終方式將在 2026 年底前決定。
Q7:汽燃費和燃料稅、牌照稅有什麼差別?
解答:燃料稅由地方政府徵收並歸入地方財政;牌照稅與車輛所有權有關;汽燃費則是全國性專款用於公路養護與安全管理。
Q8:汽燃費改名後何時實施?
解答:交通部預計 2026 年底完成制度檢討與修法程序,2030 年起正式以新名稱與制度實施。
Q9:改名會影響商用車或高里程車主嗎?
解答:若採隨里程收費,高里程車主(如計程車、貨車)可能需繳更多費用,低里程車主則可能減少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