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範中國品牌車款透過台灣組裝進行銷售,台灣政府於8月推出了新的「國產車自製率」政策。此政策要求,上市三年內的車款逐年提升自製率,最終目標是在第三年達到35%。這一政策一經公布,立刻引發市場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受到新政策影響最大的,首推MG Taiwan旗下的HS、ZS以及MG4車款,還有Hyundai的Custin以及即將在台上市的台灣大通Maxus G50 Plus。這些車型的零部件大多來自中國,因此面臨不小的挑戰。
以上汽大通(Maxus)為例,原計劃於年底在台推出新車,但受到政策影響,上市時間可能被迫延後。業界人士透露,這些車款因為是中國品牌,需要至少半年的時間來完成零件本土化的認證過程,這勢必會延緩新車的上市計劃。
政策公布後,中華車股價立即受到衝擊。從7月30日的收盤價108.5元,翌日直接下跌至97.7元,並在8月6日創下近一年新低80.4元。這一股價的波動反映出市場對新政策的不確定性和擔憂。
同時,車主和網友們對此也展開了熱烈討論。許多人擔心未來將難以購買到性價比高的國產車,甚至只能選擇進口車。對此,業內專家表示,其實中國車在台灣的組裝銷售歷史尚不足兩年,而過去也未出現進口車超越國產車的情況。因此,這項政策可能不會大幅改變目前的車市格局。
台灣國產車自製率新政策的出台,意在提升國內汽車產業的競爭力。然而,這一政策的實施效果以及對市場的長期影響仍需時間觀察。業界普遍認為,雖然短期內可能帶來一定的波動,但從長遠來看,這項政策有助於促進台灣汽車產業的技術進步和本土化發展。
新政策對台灣汽車市場的影響將在未來幾年內逐步顯現,政府與業界需共同努力,以應對其中的挑戰並抓住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