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車的過程中,你或許會本能地打開車燈,但你知道每一種車燈實際的作用是什麼嗎?車燈不只是照明工具,它也是一種訊號裝置,幫助你與其他用路人「溝通」,保障行車安全。不論白天或黑夜、晴天或濃霧,正確使用車燈都是每位駕駛必須具備的基本功。
車燈可概略分為以下三大功能類型,每種都有不同的設計目的與使用時機:
這類車燈用於照亮前方道路、增加可視距離,常見的有:
用於讓他人知道你的車輛正在路上、停靠或進行某項操作,包含:
這類車燈的重點是「提示他人」,也最具安全性影響:
透過這些車燈組合,汽車才能在各種環境中「看得見」與「被看見」,進而降低事故發生的風險。
在台灣,駕駛人常把「示寬燈」稱作「小燈」,它是車輛最基本的照明裝置之一。雖然亮度不高,卻扮演著讓車輛「被看見」的重要角色。然而,不少人誤以為小燈能取代近光燈,在夜間僅開小燈行駛,這不但視線不足,也可能違反交通法規。
小燈的設計並非為了照亮前方道路,而是用來顯示車輛位置與寬度,主要讓其他用路人辨識你的車身所在,避免擦撞或誤判。
很多新手駕駛會誤把小燈當作夜間行駛用燈,實際上它與近光燈在功能與亮度上差異明顯:
|
|
|
|
|
|
|
|
|
|
|
|
|
|
|
注意:夜間行駛僅開小燈屬於違規行為,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2條規定,可能被處以新台幣1,200元以上罰鍰。
在多數車輛中,小燈的開關為大燈旋鈕的第一段(或撥桿向外轉一段),啟動後儀表板會顯示綠色的小燈圖示,一般為向左照射的燈形圖案。部分歐系車款也會自動啟用小燈作為日間燈光配置的一部分。
許多駕駛人在夜間開車時,會面臨「要開近光燈還是遠光燈」的選擇。有些人為了看得更清楚,習慣長開遠光燈,卻忽略對向來車與前方車輛的視線可能因此受影響,甚至觸法。了解近光燈與遠光燈的差異,是行車安全的基本知識。
小提醒:切換遠光燈時應適時關閉,以避免照射他人造成炫光與危險。
濫用遠光燈不只讓對向駕駛「睜不開眼」,還有可能違反交通法規:
大多數車款可透過方向燈撥桿「向前推」啟動遠光燈,再「拉回來」回復近光燈。
有些人看到白天車輛燈光亮著會感到疑惑,甚至以為駕駛忘記關燈。其實那不是錯誤,而是「日行燈」(Daytime Running Light, DRL)正在發揮作用。這項設計已成為新款汽車的基本配備,並被多國法規列為強制裝備,是提升行車安全的關鍵之一。
日行燈的核心目的不是「照路」,而是「讓別人看見你」,尤其是在白天光線不足或陰雨天氣下,能提高車輛的辨識度,減少事故風險。
根據歐盟、加拿大、日本等研究統計,白天使用日行燈能有效減少近10%的車禍事故。這對於以下場景尤其重要:
|
|
|
|
|
|
|
|
|
|
|
|
|
|
|
|
|
|
|
|
提醒:日行燈不能取代夜間行駛的近光燈,也不能當作小燈使用。
霧燈不是裝飾燈,更不是雨天就能開的燈。它是一種「在特定情況下使用的輔助燈具」,設計初衷是為了讓車輛在濃霧、豪雨或雪地等能見度極低的環境下,仍能被其他用路人清楚辨識。錯誤使用霧燈,不僅無助於安全,反而容易讓他人炫光、誤判,造成交通風險。
霧燈依照位置分為兩種:
注意:後霧燈亮度遠高於一般尾燈,若未在適當時機關閉,可能造成後方車輛強烈眩光與誤判距離。
車燈不只是為了「照亮」,有些燈光其實是為了「說話」──告訴其他用路人你要轉彎、停車、倒車或發生了緊急狀況。這類燈光主要是用來溝通駕駛意圖,而不是照明本身,因此屬於「提示燈」或「警示燈」的範疇。
方向燈是最常用也最容易被忽略的提示燈之一。很多駕駛忘了打方向燈、打太早或打太晚,甚至打了也不變換車道,這些行為都可能造成交通誤判。
小提醒:方向燈若持續閃爍但無實際動作,會誤導後車;長時間未關閉也可能影響行車安全。
俗稱「雙黃燈」的警示燈,是將左右方向燈同時閃爍,用來提醒其他人「我有狀況」,具有強烈的警示作用。
|
|
|
|
|
|
|
|
|
|
|
|
|
|
|
使用這些車燈,雖然不會照亮前方道路,卻能大大提高溝通效率與交通安全,是「會開車」的基本功。
對許多剛上路的新手駕駛來說,車燈開關的設計五花八門,有的在旋鈕上、有的在撥桿上,還有部分新款車型改為數位觸控面板。不熟悉車燈開關,不但會造成操作混亂,也可能在需要亮燈時「完全沒開燈」,導致危險或違規。
|
|
|
|
|
|
|
|
|
|
|
|
|
|
熟悉車燈開關與圖示,是行車安全的第一步。建議新車主在交車時就先試操作一次所有車燈,確認每個位置與指示燈號,避免上路時臨時手忙腳亂。
無論你開的是新車還是老車,車燈突然不亮都是一件不能輕忽的小事。從夜間照明、安全警示到交通違規罰單,車燈故障帶來的後果可能比你想的嚴重。掌握基本判斷方式與應變處理,不但能保障自身行車安全,也可避免不必要的罰鍰。
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車燈異常」症狀,若出現應立即檢查:
小提醒:有些新款車型會在儀表板顯示「燈泡異常」圖示,自動提醒你檢查或更換燈泡。
|
|
|
|
|
|
|
|
|
|
|
|
|
|
|
|
|
|
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2條,夜間未開燈或燈光不良仍行駛,最高可罰 3,600 元罰鍰,並得責令當場改正或禁止行駛。特別是在高速公路或山區夜間行駛時,燈光故障甚至可能引發重大事故。
對許多駕駛來說,「開車燈」可能只是發動引擎後的一個順手動作,但真正懂得如何正確使用車燈,其實是一種對自己與他人負責任的駕駛態度。從夜間照明的近光燈與遠光燈,到白天提升辨識度的日行燈,再到雨霧中保障安全的霧燈,每一種車燈的設計都不是多餘,而是為了在不同路況下發揮最佳效果。
此外,像是方向燈、雙黃燈、煞車燈、倒車燈等非照明型車燈,更是一種「行車語言」,讓你能在車流中和其他駕駛清楚溝通,避免誤會與碰撞。特別是在台灣複雜的都會道路或山區環境中,車燈不只是工具,更是一道隱形的防線。
也別忽略日常車燈保養與自我檢查的重要性。就像你會注意輪胎氣壓、機油油量一樣,定期檢查車燈是否正常、是否清晰發亮,也應成為每位駕駛的習慣。畢竟,再先進的車,也敵不過一盞壞掉的燈帶來的危險。
最後,別忘了:善用車燈,是保命的開始;懂得車燈,更是駕駛專業的展現。希望這篇車燈總整理,能幫助你重新認識汽車燈光的真正價值,讓你上路更安心、更安全。
Q1:車燈有哪些種類?有什麼作用?
解答: 車燈大致分為照明燈(如近光燈、遠光燈、霧燈)、提示燈(如小燈、日行燈)和警示燈(如方向燈、煞車燈、倒車燈、雙黃燈)。用途包含照亮道路、提高能見度、與他人溝通駕駛意圖。
Q2:日行燈可以取代小燈或近光燈嗎?
解答: 不行。日行燈僅在白天提升辨識度用,亮度不足以照明道路,夜間仍需開啟近光燈才能合法上路。
Q3:夜間開小燈就足夠了嗎?
解答: 不夠。小燈(示寬燈)僅提供位置提示功能,夜間行駛需開啟近光燈才符合法規且安全。
Q4:什麼時候應該開啟霧燈?
解答: 當能見度低於100公尺,例如濃霧、豪雨、沙塵、雪天時應開啟霧燈。天氣正常則不建議開啟,以免影響他人視線。
Q5:遠光燈會違規嗎?可以一直開著嗎?
解答: 當有對向來車或前車時未切換為近光燈,屬違規行為,最高可罰新台幣3,600元。遠光燈僅適用於開闊、無人道路上。
Q6:方向燈應該什麼時候打?
解答: 轉彎或變換車道前應提早打方向燈(至少30公尺),讓其他駕駛預先察覺你的行為,有助減少誤判與事故。
Q7:車燈壞了還能開車嗎?
解答: 若在夜間或低能見度情況下車燈不亮,屬違規,可能被警方開單或禁止行駛。應盡速修復或更換。
Q8:如何判斷燈泡是否壞掉?
解答: 若燈具無亮光、方向燈閃爍異常快、儀表板出現警告燈號,可能是燈泡燒壞或接觸不良,應檢查或更換。
Q9:車燈開關圖示看不懂怎麼辦?
解答: 常見圖示可參考車主手冊說明,綠色代表正常照明(如近光、小燈),藍色為遠光,橘色為霧燈或警示燈,建議交車時先熟悉開關位置。
Q10:車燈可以自己換嗎?還是一定要找保養廠?
解答: 一般小燈或方向燈可自行更換,但若是 LED、HID 頭燈或需要拆燈殼,建議交由專業保養廠處理以確保安全與安裝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