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汽車知識不可少 > 疲勞駕駛是什麼?你可能比自己想像的更常在疲勞駕駛

疲勞駕駛是什麼?你可能比自己想像的更常在疲勞駕駛

汽車知識不可少 2025年7月21日更新

你是否曾經開車開到一半,突然意識到「剛剛那幾分鐘發生了什麼我完全不記得」?這並不是你記性差,而是你可能正處於「疲勞駕駛」的狀態。比起一眼就能識別的酒駕,疲勞駕駛更容易被自己忽視,卻一樣危險甚至更難預防。

article_contnet

疲勞駕駛的定義

「疲勞駕駛」是指駕駛人在身體或精神明顯疲勞的情況下操作車輛,導致反應遲鈍、注意力下降,進而增加交通事故風險的行為。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定義,連續駕駛超過一定時數未休息,或明顯處於精神不濟狀態,都可能被認定為疲勞駕駛。

雖然大部分人會認為「有打瞌睡才算」,但實際上,只要進入微睡(microsleep)狀態,甚至只是大腦短暫關機幾秒,都可能失去對車輛的控制。

你可能正在疲勞駕駛但不知道

以下這些情況,其實都可能是疲勞駕駛的日常型態:

  • 熬夜後隔天清晨出門開車
     
  • 長途駕駛未安排休息點
     
  • 開車途中開始忘記剛經過哪些路標或號誌
     
  • 長時間開車後,對於煞車與轉向變得不敏銳
     

這些跡象其實就是身體在提醒你:「你撐不住了。」

疲勞駕駛的隱蔽性與高風險性

與酒駕不同,疲勞駕駛不會被吹氣測出來,甚至不會有明顯的外在症狀。但一旦反應力變慢、專注力下降,就容易導致偏離車道、未注意煞車、錯誤操作方向盤等狀況。這些都是造成重大車禍的高風險行為。

「我只是累,不是睏」這句話常常成為疲勞駕駛的藉口,但在高速行駛中,0.5秒的遲疑就足以造成一生遺憾

 

疲勞駕駛危險性解析:比酒駕更難防的殺手

你可能以為,只要沒喝酒、沒滑手機,就能安全開車。但事實上,「疲勞駕駛」才是真正潛藏在每位駕駛人身邊、最容易被忽略的風險。根據交通安全研究,睡眠不足所導致的駕駛反應遲鈍程度,和酒精中毒狀態相當,甚至在某些狀況下更嚴重。

疲勞駕駛與反應時間的關係

當你缺乏睡眠、精神不濟時,大腦處理資訊的速度會明顯下降:

  • 對煞車燈的反應延遲
     
  • 轉彎判斷出現誤差
     
  • 無法快速判讀行人、障礙物或路況變化
     

根據研究,如果連續24小時未睡,駕駛反應速度與血液酒精濃度達0.1%相近,已超過法定酒駕標準(0.05%)。

微睡(Microsleep):幾秒鐘的失控就足以致命

最可怕的不是「打瞌睡」,而是「你以為自己還清醒」。當身體太累,大腦會進入1~5秒的微睡狀態,這段期間內:

  • 車輛會無意識偏離車道
     
  • 未能及時煞車或閃避障礙物
     
  • 無法意識自己已經失控
     

在高速公路上,以時速100公里行駛時,1秒鐘就會滑行近28公尺。如果你微睡5秒,就是140公尺的無人控制狀態。

疲勞駕駛肇事類型常見哪些?

從真實交通事故中可以觀察出,疲勞駕駛常見的致命錯誤包含:

  • 偏離車道撞護欄或對向車輛
     
  • 無預警撞上前車或靜止物體
     
  • 撞上行人、工程車、收費站、號誌桿等
     
  • 高速公路直線段莫名失控翻車
     

許多職業駕駛人(如遊覽車司機)因長工時、缺乏休息而發生重大事故,這些案例證明:疲勞駕駛的殺傷力不亞於酒駕。

危險卻不易察覺,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酒駕會有味道、說話不清、肢體不穩,旁人容易發現並制止;但疲勞駕駛無聲無息,你身邊的駕駛可能正進入失神狀態卻渾然不覺。

別再說「我還撐得住」。一場意外,從你說出這句話的那一秒就已經在倒數了。

article_contnet

疲勞駕駛的法律責任與罰則

疲勞駕駛不只是個人健康與精神管理的問題,一旦上路,它就是公共安全的潛在炸彈。因此,台灣的《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對疲勞駕駛有明確規範,不論你是一般駕駛人或職業駕駛,只要違規都可能面臨罰鍰甚至刑責。

現行法規如何界定「疲勞駕駛」?

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3條第1項規定:

駕駛汽車連續駕駛時間超過八小時以上,未休息即繼續行駛,或雖未達八小時但有明顯疲勞情形,仍繼續駕駛者,可處以罰鍰。

而所謂「明顯疲勞情形」包含但不限於:

  • 行車不穩,經警方攔檢明顯疲憊
     
  • 未能保持車道、蛇行、反應遲鈍
     
  • 發生事故後經調查為疲勞導致
     

一般駕駛人的處罰方式

  • 處新台幣3,000元至6,000元罰鍰
     
  • 若引發事故,依法負過失致人死傷罪責
     
  • 強制參加道路交通講習,並可記違規點數
     

職業駕駛人(遊覽車、計程車、貨車)相關責任

  • 最高可罰至9,000元並吊扣或吊銷駕照
     
  • 若肇事造成嚴重後果,雇主與駕駛人雙方皆須負刑事與民事責任
     
  • 勞檢單位得以勞基法調查雇主是否違法排班過勞
     

疲勞駕駛造成死亡,會構成什麼刑責?

若因疲勞駕駛導致他人死亡,將適用《刑法》第276條之過失致死罪:

  • 可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罰金
     
  • 若屬重大過失(明知疲勞仍上路),法院將從重判決
     

與保險理賠的關聯

疲勞駕駛若屬違法行為,可能影響:

  • 車體損失險與第三責任險的理賠成立條件
     
  • 保險公司可依保單條款拒賠或減額理賠
     
  • 若為職業駕駛,亦牽涉勞保與職災保險核定問題
     

法律的目的不是懲罰,而是提醒。疲勞駕駛的代價,不只是罰單,更可能是一輩子的懊悔與法律責任。

 

疲勞駕駛的身體警訊有哪些?你正在進入危險區

疲勞駕駛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你明知道睏了還硬撐,而是你根本沒發現自己正在失控。許多駕駛在事故發生後才回想:「其實剛才就覺得怪怪的,但以為還撐得住。」要避免悲劇發生,認識身體發出的疲勞警訊,就是保命的第一步。

這些症狀出現時,你已經不適合繼續開車

  • 眼皮變重,頻繁打哈欠:是大腦供氧不足的第一個徵兆
     
  • 記不得剛剛經過了什麼路段:表示注意力斷片或短暫進入微睡
     
  • 車速變化異常、不自覺壓線或偏移車道:代表操控反應已經遲鈍
     
  • 頭部點頭、眼神恍惚或視線漂浮:即將進入微睡狀態
     
  • 煞車、轉向判斷慢半拍:大腦處理資訊的速度已經嚴重下降
     

這些看似小事,其實就是身體對你說:「現在停下來,否則很快會出事。」

身體語言會說話,只是你沒察覺

除了主觀感覺外,也可以觀察一些「行為上的異常」:

  • 開始聽不懂副駕的對話、腦中思緒混亂
     
  • 感覺身體不舒服但說不上哪裡不對勁
     
  • 音樂變吵、路燈變刺眼:這是大腦過勞的視覺與聽覺敏感反應
     
  • 握方向盤的力道變弱或頻繁修正方向
     

自我評估技巧:你該停下來了嗎?

你可以在開車過程中,每30分鐘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 我多久沒記得剛剛過的路標?
     
  • 剛剛有沒有不自覺打了哈欠?
     
  • 剛剛對煞車、紅綠燈反應有延遲嗎?
     
  • 有沒有覺得「快到目的地再撐一下就好」?這句話就是警訊!
     

只要回答「是」超過2個,就代表你應該找地方停車休息。

疲勞不是一瞬間襲來,而是慢慢侵蝕你的反應力與判斷力。你以為還可以撐,其實早已脫離安全線。

article_contnet

駕駛疲勞警示系統是什麼?科技如何幫你保命

在高速公路開車、長途旅行或深夜返家的路上,你可能已經開始疲勞了,但自己完全不知道。為了協助駕駛人在無意識疲憊時提早警覺,許多車輛搭載了「駕駛疲勞警示系統(Driver Fatigue Warning System)」,用科技幫助你守住清醒的底線。

駕駛疲勞警示系統是怎麼運作的?

不同品牌的系統名稱與偵測方式略有不同,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原理:

  • 駕駛行為分析:透過方向盤微調動作、車速變化、煞車反應、加速模式等行為特徵,判斷駕駛是否異常。
     
  • 車道偏移分析:駕駛未打方向燈卻持續偏移車道,系統會推斷可能是注意力不集中或精神不濟。
     
  • 生理特徵偵測(高階車款):運用攝影機掃描駕駛人眼睛、臉部表情、頭部傾斜角度,偵測是否有瞇眼、眨眼過頻、點頭等「微睡」徵兆。
     
  • 駕駛時間監控:記錄車輛連續行駛時數,當超過一定時間未休息(如2小時),會自動發出提醒。
     

常見的警示方式有哪些?

當系統判斷駕駛可能處於疲勞狀態時,會啟動以下提示:

  • 聲音警告:嗶嗶聲、語音提示「建議休息」
     
  • 圖示提醒:儀表板顯示咖啡杯圖案、小睡圖示等符號
     
  • 方向盤震動:讓駕駛人因震動而提高注意力
     
  • 中控顯示:跳出「疲勞提醒」通知並推薦就近休息站
     

哪些車款配備疲勞駕駛警示系統?

目前市面上許多新款車輛都已搭載這項功能,尤其在中高階車型中更為常見:

  • 歐系車款:如 Mercedes-Benz、BMW、Audi、Volvo,多數標配疲勞偵測
     
  • 日系與國產品牌:Toyota Safety Sense、Nissan ProPILOT、Mazda i-ACTIVSENSE、Hyundai SmartSense
     
  • 國產車例子:Ford Kuga、Toyota Corolla Altis、Luxgen URX 等部分車款也具備基本疲勞警示功能
     

科技再先進,也不是萬靈丹

雖然駕駛疲勞警示系統是一項值得肯定的安全科技,但它並非完美無誤:

  • 每位駕駛行為不同,易出現誤判或漏判
     
  • 系統主要為輔助性提醒,無法強制停車或控制車輛
     
  • 部分入門車型未配備或功能簡化
     

疲勞警示不是讓你繼續撐下去的理由,而是讓你知道「現在該停下來了。」

 

駕駛疲勞警示的準確性與限制

雖然科技能幫助駕駛提前察覺疲勞狀態,但「駕駛疲勞警示系統」並不是萬能偵測儀器。它能提醒你注意,但不能替你休息。若過度依賴系統而忽略自身感受,反而可能讓人陷入錯誤的安全感之中。

疲勞警示系統為何無法100%準確?

每位駕駛人的行為模式不同,而系統主要根據「駕駛行為數據」來做預測,自然會有其限制:

  • 個人駕駛習慣差異大:有些人習慣頻繁修正方向盤或踩煞車,容易被誤判為異常行為
     
  • 短途開車也可能誤觸提醒:系統可能在你精神其實還不錯時就發出警告
     
  • 部分系統依賴單一參數:例如僅以駕駛時間或方向盤動作偵測,準確率有限
     
  • 高階生理偵測需靠攝影機與感測器,易受光線與遮蔽物影響
     

哪些情況容易導致誤判?

  • 剛經歷上下坡、連續彎道後行車平穩,系統可能誤以為你反應呆滯
     
  • 深夜駕駛但人精神良好,僅因駕駛時間超過預設值就跳出警示
     
  • 車輛偏移車道是因道路施工或車道模糊,並非疲勞所致也會被判定
     

依賴系統,不如培養自我警覺能力

再聰明的科技,也無法真正「感受」你的疲憊程度。要真正降低疲勞駕駛風險,還是要靠以下方式:

  • 定期自我檢查疲勞徵兆(如打哈欠、記憶模糊)
     
  • 不以「系統沒叫我」為續開的理由
     
  • 若有副駕,可請對方幫忙觀察異常狀況
     
  • 建立「超過2小時就休息」的習慣,而非等警示響起
     

真正的安全不是靠車內一個提醒,而是你自己願意停下來的那一刻

article_contnet

如何預防疲勞駕駛?7 個實用技巧幫你維持清醒

比起事後補救,預防疲勞駕駛才是真正的安全關鍵。你不需要靠超人意志撐完全程,只要在開車前、中、後的過程中,掌握幾個關鍵動作,就能有效降低風險,讓行車過程更安心。

1. 行前睡眠要充足,絕對不能「補眠開車」

臨時抱佛腳式的「前一天熬夜,早上小睡一下就出發」,是疲勞駕駛事故高風險來源。建議:

  • 開長途前至少睡滿6~8小時
     
  • 若感覺未睡飽,不要強行出發,可延後行程
     

2. 每 2 小時就安排一次休息

就算你覺得自己還清醒,也應強制性讓身體休息。建議做法:

  • 每開車 2 小時,至少休息 10~15 分鐘
     
  • 停靠服務區、休息站,起身走動伸展
     
  • 千萬不要邊吃邊開、省略休息時間
     

3. 規劃「備駕」制度:長途開車交替輪流

尤其是超過4小時以上的車程,建議同行至少2位駕駛輪流:

  • A開2小時 → B接手2小時 → A休息,反覆輪替
     
  • 若無法輪替,請務必增加休息頻率
     

4. 不吃過飽、不喝高糖飲料

飲食也會影響精神狀態:

  • 避免高油脂、高糖分餐點,餐後容易昏沉
     
  • 開車中可適度補充堅果、水果等低GI點心
     
  • 飲料建議以水或茶為主,避免高糖手搖飲
     

5. 車內保持適當通風與溫度

太冷或太熱都容易導致身體不適與精神渙散:

  • 空調溫度維持在22~25度之間
     
  • 適時開窗換氣,避免二氧化碳濃度過高
     
  • 不建議長時間使用芳香劑,易讓人昏沉
     

6. 音樂與互動有助於保持清醒

適度的聽覺與社交刺激,有助於刺激大腦:

  • 播放節奏明快或具情緒渲染力的音樂
     
  • 與副駕聊天或互動(但避免過度干擾注意力)
     
  • 唱歌也是有效提神方式之一
     

7. 感到睏意就停車小睡,千萬別撐!

一旦感覺到眼皮沉重、反應變慢,就該立刻:

  • 找就近的安全地點(停車場或服務區)
     
  • 設定鬧鐘小睡15~20分鐘
     
  • 小睡後喝杯水再啟程,精神會明顯回復
     

開車不是考驗意志力,而是責任感。學會在「還沒出事之前」就踩煞車,才是真正成熟的駕駛。

 

職業駕駛族群注意!疲勞管理與公司責任缺一不可

對計程車司機、遊覽車駕駛、物流貨車司機來說,開車不只是移動,更是謀生工具。但高工時、高壓力的駕駛環境,也讓這群職業駕駛人成為疲勞駕駛事故的高風險族群

職業駕駛為什麼更容易疲勞駕駛?

  • 工作時數過長:許多司機為了多載客、多跑趟,單日開車時數可能超過10~12小時
     
  • 輪班制度不合理:長時間晚班、日夜輪替不規律,讓生理時鐘紊亂
     
  • 營運壓力與績效考核:需要完成業績目標,讓駕駛人不敢休息
     
  • 缺乏足夠休息設施:尤其長途貨運駕駛,常無處可安全停車小睡
     

高風險職業類型與疲勞駕駛常見事故

類別

疲勞風險

常見事故類型

遊覽車駕駛

高速公路偏離、翻車

貨車/物流駕駛

撞工程車、路邊作業人員

計程車司機

闖紅燈未察覺、蛇行、對撞

夜間接送駕駛

精神渙散撞人、擦撞靜止車輛

一旦發生事故,職業駕駛不僅面對刑責,更可能失去執業資格與生計來源。

公司或車隊經營者的責任不能推卸

根據《勞動基準法》與交通部運輸規範,雇主必須:

  • 合理安排班表,確保工時不超標
     
  • 提供充分休息時間與地點(如駕駛休息站)
     
  • 不可強迫駕駛人「超時趕行程」
     
  • 訂立疲勞駕駛管理制度,進行定期教育訓練
     

若公司未落實這些規定而導致駕駛人肇事,雇主同樣須負連帶民事與刑事責任。

如何建立職業駕駛疲勞預防制度?

  • 排班表公開透明、明訂每日最大駕駛時數
     
  • 建置駕駛生理監測系統(如智慧穿戴設備)
     
  • 定期召開安全會議、分享疲勞駕駛案例
     
  • 設立「駕駛休息鼓勵金」制度,鼓勵駕駛自我管理
     

安全的司機,才能創造穩定的營運。這不只是保護駕駛,更是企業永續的關鍵。

article_contnet

疲勞駕駛統計數據與真實案例

疲勞駕駛不是偶發現象,而是可量化、可追蹤的高風險行為。根據交通部與各地警局統計,台灣每年因駕駛人精神不濟導致的交通事故數量不容小覷,尤其集中在特定時段與假期期間,提醒駕駛人必須高度警覺。

疲勞駕駛事故的官方統計數據

根據交通部公路總局統計資料:

  • 國道事故中,約有10~15%與疲勞駕駛有關
     
  • 凌晨2點至6點為肇事高峰時段,屬於人體生理最易入眠的時間
     
  • 連續假期(如春節、端午、中秋)期間,疲勞駕駛事故增加20%以上
     
  • 職業駕駛人疲勞肇事比例是一般駕駛的2~3倍
     

真實案例一:遊覽車國道翻覆釀15死

2017年,台北發生重大遊覽車翻覆事件,造成15死30傷。事後調查發現,司機已連續駕駛超過10小時,未依規定休息,為典型疲勞駕駛釀災案例。

本案震驚全台,政府事後修法強化職業駕駛排班制度,也讓「疲勞駕駛」首次受到全社會關注。

真實案例二:物流貨車清晨撞死工人

2022年高雄一名貨車駕駛於清晨時段未注意路旁施工人員,直接撞上,造成1死2傷。司機供稱「感覺一瞬間什麼都沒看到」,警方研判為微睡狀態所致。

疲勞駕駛的高風險時段與地點分析

危險時段

事故比例提升情況

凌晨 2~6 點

較日間提升約 3 倍

連假第 2 天早上

前日夜間未休息造成疲勞爆發

夜間長途高速

長時間開車+路況單調易催眠

 

危險地點

常見事故原因

高速公路長直路段

單調路況引發注意力渙散

國道交流道口

未及時減速、反應遲緩

施工區段

未察覺人員與障礙物

數據不說謊。你以為「不會那麼倒楣」,其實就是下一個統計數字的起點。

 

結語:不要硬撐,疲勞駕駛是能避免的風險

開車上路本該是一段安心的旅程,但當你選擇忽略身體的警訊,那條路就可能成為回不了家的方向。疲勞駕駛不像酒駕一樣容易被辨識,卻一樣致命,甚至更讓人措手不及。

疲勞駕駛不是運氣問題,而是選擇問題

你可以選擇前一天多睡一點
你可以選擇途中停下來休息
你可以選擇把方向盤交給副駕
你甚至可以選擇多等一班車,多花一點時間

但一旦選擇「再撐一下」、「快到了不想停」,可能就無法再選擇任何東西了。

科技可以輔助,但安全仍掌握在你手裡

  • 駕駛疲勞警示系統固然好用,但不代表你能放心疲勞開車
     
  • 職業駕駛的排班與管理制度再完善,也抵不過駕駛人心存僥倖
     
  • 身邊的人若發現駕駛疲勞,也有責任提醒與勸導
     

下一次開車前,請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昨晚有沒有睡飽?
     
  2. 有沒有人可以幫忙輪流開?
     
  3. 有沒有規劃好中途的休息站?
     

如果有一題你答不出來,就不該馬上啟程。

你不只是為自己負責,更是為你車上的每一個人,以及路上的每一個家庭負責。
別再拿疲勞當作勇敢,安全才是真正的成熟

article_contnet

FAQ

Q1:疲勞駕駛的定義是什麼?
解答: 疲勞駕駛是指駕駛人在睡眠不足、精神不濟或連續駕駛過久的情況下開車,導致注意力下降、反應變慢,進而增加交通事故風險的行為。

Q2:疲勞駕駛和酒駕一樣危險嗎?
解答: 是的。研究顯示,若駕駛人在24小時未睡情況下開車,其反應速度與血液酒精濃度0.1%者相當,風險不亞於酒駕。

Q3:開車多久要休息一次,才不會變成疲勞駕駛?
解答: 建議每開車2小時就應停車休息10~15分鐘。根據法規,連續駕駛超過8小時未休息即可能構成違法疲勞駕駛。

Q4:疲勞駕駛被抓到會怎樣?
解答: 一般駕駛人可處3,000至6,000元罰鍰;職業駕駛還可能被吊扣或吊銷駕照。若造成事故,將面臨過失傷害或致死的刑責。

Q5:我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經在疲勞駕駛?
解答: 若你出現眼皮沈重、頻繁打哈欠、車道偏移、記不得剛經過的路段、反應變慢等現象,可能就是疲勞駕駛徵兆,應立即停車休息。

Q6:什麼是駕駛疲勞警示系統?
解答: 它是一套車用科技系統,透過監控駕駛行為(如方向盤操作、駕駛時間、視線)來判斷是否出現疲勞狀態,並發出提醒。

Q7:疲勞警示系統準確嗎?可以完全依賴嗎?
解答: 準確率有限。它能提供輔助判斷,但無法完全取代駕駛人自我感受,因此仍須依靠良好駕駛習慣搭配使用。

Q8:所有車都有疲勞警示功能嗎?
解答: 並非所有車款都有。中高階或進口車較常見此功能,部分國產車需選配或僅提供簡易版本。

Q9:職業駕駛疲勞駕車釀禍,雇主有責任嗎?
解答: 有責任。若公司未安排合理排班或未提供充分休息,發生事故時,雇主可能需負連帶民刑事責任。

Q10:除了警示系統,還有什麼方法預防疲勞駕駛?
解答: 包括:出發前睡飽、每兩小時休息、避免過飽或高糖飲食、車內通風良好、聽音樂刺激注意力、睏意時即停車小睡。

文章標籤: #汽車知識 #疲勞駕駛
icon 相關文章
article_cover 汽車A柱是什麼?破解A柱死角盲點,守護行車安全的關鍵
article_cover 汽車電瓶全攻略:價格、壽命、規格與選購指南一次搞懂
article_cover 大型車定義、載重限制與死角風險全解析
icon 熱門文章比拼
article_cover 2025年小型掀背車推薦!C最便宜、S最省油、F的CP值最高!
article_cover 2025年市面上8台跨界小休旅CUV,你值得入手哪一台?最詳盡的需求、價格、規格分析給你看
article_cover 2024 賓士休旅車,各等級 級距 價錢與規格全整理推薦
icon 所有文章類型
icon 更多汽車文章
article_cover 循跡防滑TCS是什麼?功能原理與使用時機
article_cover 汽車A柱是什麼?破解A柱死角盲點,守護行車安全的關鍵
article_cover 汽車電瓶全攻略:價格、壽命、規格與選購指南一次搞懂
article_cover 大型車定義、載重限制與死角風險全解析
article_cover 車燈種類與用途總整理|日行燈、小燈、霧燈、遠近燈
article_cover 機車報廢流程懶人包:報廢證件、補助獎勵金、代辦與費用查詢一次搞懂!
article_cover 行車記錄器選購指南,選出最適合你的行車好幫手
article_cover 交通違規記點怎麼算?完整規則懶人包
article_cover 紅綠燈怎麼看?認識紅綠燈號誌規則、顏色意義與演變歷史
article_cover 肇事逃逸是什麼?小擦撞、非故意、無人受傷也算?從定義、罰則到刑責與正確處理方式總整理
article_cover 車用打氣機|挑選指南、使用技巧與選購重點
article_cover 晴雨窗全解析:安裝方式、優缺點、脫落原因與選購建議
icon 最新車訊
新! 循跡防滑TCS是什麼?功能原理與使用時機
新! 汽車A柱是什麼?破解A柱死角盲點,守護行車安全的關鍵
新! 汽車電瓶全攻略:價格、壽命、規格與選購指南一次搞懂
新! 大型車定義、載重限制與死角風險全解析
新! 車燈種類與用途總整理|日行燈、小燈、霧燈、遠近燈
新! 機車報廢流程懶人包:報廢證件、補助獎勵金、代辦與費用查詢一次搞懂!
新! 行車記錄器選購指南,選出最適合你的行車好幫手
新! 交通違規記點怎麼算?完整規則懶人包
新! 紅綠燈怎麼看?認識紅綠燈號誌規則、顏色意義與演變歷史
新! 肇事逃逸是什麼?小擦撞、非故意、無人受傷也算?從定義、罰則到刑責與正確處理方式總整理
新! 車用打氣機|挑選指南、使用技巧與選購重點
新! 晴雨窗全解析:安裝方式、優缺點、脫落原因與選購建議
icon 熱門車訊